紅色教育強黨性,創A書記爭先鋒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深化拓展基層黨建示范引領三年行動,推動“醫心向黨·醫路有我”創A書記項目實施,4月6日、7日,灤州市人民醫院黨委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80余人分兩批前往遷西縣喜峰口大刀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黨員學習教育及紅色拓展活動。黨委書記張力、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樹全參加了此次活動。
參觀教育基地,提升黨性修養
喜峰口曾是刀光劍影、旌旗獵獵的古戰場,是著名的愛國歌曲《大刀進行曲》的誕生地,是抗日英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前敵總指揮趙登禹、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三十七師師長馮志安當年浴血奮戰之地,一九三三年喜峰口戰役已寫入世界軍事史冊,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長城抗戰博物館,負責人張國華同志充滿激情地對喜峰口戰役抗日英雄事跡進行了講解。珍貴的歷史圖片,激揚的文字紀實,真實的先烈遺物,再現了當年驚心動魄的抗戰場面,展現了勇士舉起大刀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身雖遠去,精神長存,這些英雄故事歷歲月沉淀而常學常新,革命精神經淬煉洗禮而歷久彌堅,是持續激勵一代代人繼往開來的不竭動力。
走進“紅色征途、冀東黨史——艱苦卓絕的冀東抗戰主題展館”,大家重溫了冀東抗戰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深刻領悟了李大釗等共產黨員的革命信仰和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在新征程上努力奮斗。
在大刀園的東南方,黨員們參觀了國安文化墻,國安文化墻分為國策安邦、銘記歷史、烽火崢嶸、千古忠魂、國安文藝、強軍之路、國土安全七大篇章,重點結合喜峰口長城抗戰史實,突出宣傳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等內容。從國安文化墻參觀后,來到全民國防教育展示廳,黨員們從紅色歷史中汲取不竭精神動力的同時,更深刻的理解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引導大家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維護國家安全。
紅色拓展活動,追尋紅色記憶
參觀結束后,進行紅色拓展活動?;顒訉⒓t色元素與團隊建設巧妙融合,設計了“大刀園會師”、“黨史60秒”、“重走長征路”、“神筆馬良”四項活動任務,黨員們分成四個組,并進行打分評比。
第一項任務:“大刀園會師”。整個活動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各隊找到根據地,并將隊長留下的突擊地圖(每張均有殘缺)以拍照的形式補缺。第二階段團隊以快閃形式跳一段騎馬舞,在百年栗樹前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拍攝“排山倒?!眻D片,將視頻圖片上傳隊長群。各隊在規定時間返回,憑任務完成情況獲得相應金額的“銀兩”,各隊憑手中的銀票,參加大刀園大會師。
活動開始后,各隊隊長帶領隊員迅速出發,一路奔跑尋找圖片中的建筑物,拍完照片,回到百年栗樹前合唱、跳舞,隊員們現場學習,積極參與,認真表演。在此項目中,因隊長對任務細節領會有偏差,受到了懲罰,使隊長對責權意識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在喜峰口長城抗戰紀念碑腳下,在黨委書記張力同志的帶領下,同志們舉起右手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永不叛黨?!笔难宰肿昼H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宣誓結束后,大家合唱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用歌聲表達著對黨的真摯情感。
第二項任務:“黨史60秒”。在60秒時間內,要求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協作,將30張選取自1921-1949年之間重要歷史事件的圖卡,按照時間順序挑揀出來,并交給指導員。各組成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迅速記憶、尋找圖片、提升速度,不斷形成團隊默契,在重溫歷史記憶的同時,切實提升了團隊成員的配合協作和執行力,展現了隊員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敏捷的行動力。
第三項任務“重走長征路”:各組隊員通過調整地圖畫布的高低傾斜幅度,推動網球沿著紅軍長征路線前進。如果網球從畫布中的洞孔墜落,則代表任務失敗,需重新出發。
各隊隊員需要通過全體密切配合,使小球繞陷阱一圈,沿畫布上的長征路線從瑞金滾動至延安。隊員們手眼配合,穩中求進,相互幫忙指導,商討策略,身體力行感受著長征精神。剛開始大家覺得難度太高不可能完成,但經過10分鐘的練習,“喜峰口隊”以3分鐘一次不掉球的實力戰績“化不可能為可能”。
第四項任務“神筆馬良”:在地上放一張一平米大的紙。所有隊員拉繩子的末端,不得接觸毛筆,按照教練的要求完成抽到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中的2個字。最快完成的為獲勝。指導員也可以根據字的美觀度來打分。
各組隊員每人通過一根細繩協力控制毛筆,通過細致操作和溝通配合,再加上隊長的精確指揮,8個人揮灑著對黨、對祖國和對醫療事業的無限熱愛,通過大家團結協作,齊心協力完成了書寫任務。
此次“紅色教育強黨性,創A書記爭先鋒”黨員學習教育及紅色拓展活動,通過參觀學習、重溫入黨誓詞、唱紅色歌曲、體驗紅色之旅等形式,使大家感受著革命前輩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的家國情懷。銘記過去成功的來之不易,才能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大家紛紛表示將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矢志不渝永遠跟黨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作實際行動,忠實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為灤州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
撰稿:黨 辦 李 靜